2019年,网络游戏投诉量位居服务类投诉首位。近期,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中”,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首选工具,与网络游戏相关的消费纠纷愈发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今日发布消费提醒:别让“宅家孩子”荒废时间玩耍,否则浪费时间和金钱。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近期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进行梳理发现,消费者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类:
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一键登录。有消费者反映,部分网络游戏默认使用手机号即可直接登录,部分游戏即使关闭弹出的“实名制”提示框,仍可继续使用。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必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可见,部分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未有效落实国家关于实名认证制度的规定,未有效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消费者还反映,一些网络游戏以“讲故事”、“开发智力”等针对8岁以下儿童的噱头,以免费试玩的形式提供游戏娱乐,没有任何付费提醒。在不知情的孩子免费试玩了几关后,游戏突然提示付费才能继续。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网络游戏开发,孩子经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付费。等到家长发现时,孩子已经遭受了经济损失网络游戏开发,有的损失数额巨大。
由于收费环节缺乏实名认证、缺乏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付费,未成年人超额收费纠纷频发。据媒体报道,江苏一位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已在同一款游戏上花费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费约3万元。北京一位消费者反映,其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一款网络游戏充值4000元。疫情发生以来,该店已多次接到类似投诉。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要严格落实实名认证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充值人身份,杜绝未成年人以家长名义充值。同时,付费游戏应明示收费性质、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规定,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金额上限。
家长也应注意管理具有支付功能的应用,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如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支付,家长应协助其完成支付操作,并按要求确认或追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