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假期沉溺网络易受侵害,如何引导成难题

昵称 6个月前 647浏览 0评论

本报记者 周小鹏

凭借中考的优异成绩,家住河北石家庄的小张顺利考上了目标高中。但没过多久,这份喜悦就被他和妈妈之间不断的争吵所取代。在妈妈看来,小张假期里花在电脑或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对此,小张并不以为然: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可以放松一下,为什么就不能玩一会儿手机、打一会儿游戏呢?

假日“模式”。漫画/Takatake

事实上,对于这一代“鼠标出生”、“手机长大”的年轻人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节假日期间,上网时间明显增加,更容易沉迷网络。此外,由于年轻人普遍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甚至网络违法行为的侵害。

专家告诉《法制日报》,假期期间,孩子们上网时间增多,可以放松心情,尽情玩乐,但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成为“网奴”。学校和家长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让他们安全、文明、健康地上网。

预防网络游戏成瘾

抬头看电脑,低头看手机,通宵玩游戏,这是很多青少年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2018年6月,网络游戏成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为精神疾病。统计数据显示,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全球过度依赖网络的青少年占比为6%,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接近10%。

全国人大代表张如才注意到这些数据后十分震惊,“网络游戏的不良内容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张如才告诉记者,网络游戏研发、运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不良网络游戏成为破坏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害。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张庆斌收到一份由众多家长签名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管理尽快立法》的请愿书,呼吁立法拯救众多儿童青少年。这让他开始系统性地关注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张庆斌说,他在农村老家真切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早早辍学,成了游手好闲之徒。不少青少年还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于是,张庆斌开展调研,深入学校、社区倾听群众呼声,并向文化、网信等部门请教了解情况。“很多网络游戏都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来设计各个环节,层层诱导游戏者沉迷,对于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理来说,很难抵挡诱惑。”张庆斌说。

在医学上,网络成瘾是一个明确的概念,通常指沉迷于网络游戏。停止网络游戏后,会出现易怒、焦虑、悲伤等戒断症状;对以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即使知道游戏对自己的影响,仍会专注于游戏;利用网络游戏来逃避或缓解负面情绪等。

在小张妈妈看来,小张已经表现出一些网络成瘾的症状。“孩子沉迷网络,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加剧了亲子矛盾,更严重的是,他的日常生活规律被彻底打乱了,我很担心他假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小张妈妈说。

警惕非法网络攻击

“你能发一张你的半裸照给我吗?我保证不让别人看到,只留给自己看。”去年寒假,14岁的初中生小美(化名)在一款短视频APP上认识了自称15岁“阳光少年”的小成(化名)。两人互相关注后,便转战QQ交流。相识仅半个月,小成便第一次向小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尽管有所顾虑,小美还是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而这却成了噩梦的开始。此后,小程不断提出无理要求,从裸照到裸视频,原来的恳求也变成了威胁。

小美的沉默和恍惚最终让母亲发现了什么,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小美终于承认了一切,小美父母随即报警,负责该案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公安局刑警大队根据嫌疑人QQ号等线索展开侦查,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杨某,并将其抓获。

警方查明,小美所谓的好友小成完全是杨某编造的,学校、资料、照片等均为假。杨某真实身份为天津人,1978年出生,已婚,有盗窃前科。杨某经常通过各类网络社交软件聊天,选择小美这样的未成年人进行欺骗、威胁,而且小美并不是他唯一的聊天对象。今年3月底,杨某因涉嫌猥亵未成年人罪被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未成年人最好不要在网上交友。”在初步侦查中,杨某在接受本案主审检察官张家口市桥西区检察院讯问时,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未成年人要引以为戒。6月12日,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杨某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而且,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完全,警惕性较低,容易轻信他人,因此很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利用”。除了浏览不健康网页、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外,虚假招生、兼职、招聘等各类诈骗也常常针对学生。例如,以网络刷单为名骗取当事人资金,是骗子在暑假期间常用的网络诈骗手段。这些诈骗手段并不新鲜,但早已在假期出现,每年都有学生上当受骗。

“上网时不点击弹窗、不明链接,网上交友要提高警惕,不泄露自己或他人隐私信息,不在社交平台上威胁、侮辱、诽谤他人,不制造、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遇到网络欺凌,保持冷静、自信,及时与老师或家长沟通……这些都应该成为青少年上网的常识。”张庆斌说。

指导儿童安全使用互联网

张家口市桥西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吴桂萍表示,如今网络社交应用广泛,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交友情况,及时进行安全防范教育。通过平等沟通,让孩子了解网络交友的不确定性,告诉孩子虚拟交友的原则,比如不要轻易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不要把涉及隐私的图片、视频发给对方等。

“家长也要考虑青少年的心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有更大的需要与人交往,希望结交有相同志向、兴趣的朋友。面对这种交友欲望,我们不能简单压制,要正确引导,给予帮助,告知他们交往的底线和原则。”吴桂平坦言。

事实上,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水平与个人性格、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等息息相关。除了预防网络成瘾、科学合理使用网络外,保护个人信息、传播正向价值观、不信谣、不传谣也应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积极弥补。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网络游戏开发,未成年人从小就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对于家长来说,要规范地让孩子养成使用互联网的节奏感,比如每天给孩子固定的上网时间,对浏览的内容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形成规划自己生活的能力。”储朝晖说。

储朝晖认为,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如何度过课余和假期时光,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挑战。“有些家长把手机游戏当成对孩子的奖励网络游戏开发,我觉得这是误区,手机游戏对提升孩子的自主性、丰富孩子的生活非常重要。”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张如才、张庆斌均提出加强网络游戏管理、尽快立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出台网络游戏管理制度、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要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网络游戏实名认证制度,净化网络游戏内容和网络环境。”张庆斌说,可以借鉴影视作品审批制度,严格审查网络游戏,同时推出“人脸识别摄像头”等功能,防止与实际身份不符的注册用户登录。

有关专家指出,假期期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上网价值观,教孩子学习安全的上网行为。家长与孩子可以商量设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上网时间,以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上网过程,多倾听、少训斥,避免用批评的言语损害亲子关系,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兴趣,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点击关闭
  • 客服QQ:

    744926664

    -------------------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