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活动:依据孩子兴趣搭建文昌塔,持续一个多月

昵称 7个月前 50浏览 0评论

✐编者注✐

编辑注释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园活动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时,孩子的游戏活动更容易丰富和深入。

前段时间的“美丽怀集”主题活动中,支老师带着班里的小朋友去文昌塔写生,通过自主游戏时间的观察,支老师发现小朋友对文昌塔特别感兴趣,于是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关于建文昌塔的代写生活动就此诞生……

(*注:案例研究选自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第一幼儿园支洁华老师的《文昌塔》)

01

文昌塔是什么形状的?

小朋友兴奋地来到搭建区,准备搭建文昌塔。他们一个个说:“我们先搭建文昌塔的底部吧。”于是,小朋友就开始搭建文昌塔的底部。起初,小朋友用扁平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搭建了一个“圆圈”,但是由于搭建空间狭小,小朋友在搭建第二层时就遇到了问题:不仅不稳定,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文昌塔。青青说:“感觉塔的形状不对。”于是小朋友又看了看图片,我引导小朋友用几张文昌塔的图片对比文昌塔的形状。

小朋友拿起图画,数着:“1、2、3,从这个角度看,有三条直线,但是看不到背面呢?”

老师:“再仔细看一看游戏搭建,文昌塔是什么形状的?”

由于照片是平面图,小朋友还不能更好的理解文昌塔的形状,于是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让小朋友观看自己搭建的图画,并与文昌塔的图片进行对比。

老师:“怎样知道文昌塔有多少个角、有多少个面呢?”

依依:“用手机拍张背面吧。”

青青:“叫妈妈带我去文昌塔实景游览一下。”

其他小朋友都觉得青青的主意很好,于是周末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到文昌塔进行实地观察,拍照并带回家,观察文昌塔的形状。

周一,小朋友讨论文昌塔的形状,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青青和依依的说法:“文昌塔有六个面”。依依拿粉笔在地上画出图案。青青说:“要不我们先把它搭起来,看看能不能搭得起来。”大家同意了青青的建议,先拿三块扁平的积木竖着搭了一个圆圈,但材料容易倒,六个面又不对称,小朋友就想放弃了。

我通过开放式问题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孩子们理解“六边形有六条相等且对称的边”。孩子们看完后,又到室外场地搭建,这一次,孩子们用三块积木拼成六边形,再用扁平的积木将其搭得更高,就这样,六边形文昌塔的基本轮廓就完成了。

教师分析

由于孩子们缺乏搭建经验,对文昌塔的形象、结构了解不够,加上缺乏细心的观察,虽然在刚开始搭建底部造型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这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文昌塔的图片和实物,并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搭建六边形的轮廓,将搭建的难点逐一分解,帮助他们体验挑战的乐趣。

02

如果材料不够怎么办

文昌塔第一层成功搭好后,小朋友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搭第二层,可淑媛却发现积木不够了,大叫道:“哎呀,材料不够了,这个形状的积木快用完了!”

青青:“得建四楼,不够怎么办?”

伊一:“我们用圆柱形的积木怎么样?”

青青:“不是,圆柱形的积木叠在一起就是圆的,而我们的文昌塔是六角形的,所以看起来就不像。”

说完这句话,伊依绕着文昌塔走了一圈,却还是想不出解决办法。

老师:“再想想,用什么材料才能成功地搭起一栋五层楼的楼?你可以在教室里走一走。”

青青:“要不我们换个材料,把积木换成纸箱吧?”

老师:“你想到用牛奶箱。我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牛奶箱而不是积木呢?”

淑媛:“因为牛奶箱的面积大,积木的面积小,所以牛奶箱不容易倒,而且文昌塔的每一面都搭有三个牛奶箱游戏搭建,而且都是一样大小的。”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他们换了材料重新开始搭建,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建起了第一层。

教师分析

第一层的文昌塔搭建基本解决了文昌塔的整体造型,后续的搭建基本是同样的技巧和方法的不断复现,对小朋友来说挑战并不大,但单一的平面块体限制了后续的搭建活动。

这时,我会寻找合适的时机介入游戏,引导孩子寻找替代的材料,支持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引导孩子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获得新的材料体验。

03

文昌塔楼梯怎么搭

一楼搭好后,程程说:“没有楼梯,怎么上二三楼?”孩子们坐下来讨论楼梯要选什么材料,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长木块作为主要材料,慢慢地一块一块地搭起来。然而,楼梯搭到一半时,青青却说:“要一层一层地搭起来,每层多搭一块木块。”大家按照青青的方法,顺利地搭好了楼梯。

孩子们建好了地板,并拿起材料准备建造二楼。

老师:“我很好奇你是怎么上去的。”

青青:“把楼门砍开。”

老师:“那你怎么知道楼梯的长度从哪里开始?宽度从哪里开始呢?”

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所以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父母讨论,并录制成视频。

第二天,青青来到幼儿园,立即找到老师说道:“志老师,昨晚我和妈妈讨论怎么知道楼梯的长宽的起点在哪里……”

老师:“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青青把同伴叫到一起坐下:“用尺子量一下屋檐的长度,再量一下楼梯的长度,比如屋檐5厘米,就量5厘米的地面,楼梯18厘米长,就量18厘米的地面……然后用刀子划开,就能顺利上二楼了。”

其他小朋友也赞同了青青的想法,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成功切割出楼梯,然后开始搭建第二层。第二层很快就搭建好了,小朋友拿起积木开始搭建楼梯,但是依依却发现地板是凹进去的。小朋友围着材料柜走了一圈,青青和依依都想到可以用牛奶盒试试,并讨论着如何将楼梯连接到三楼。

经过讨论,孩子们行动起来,用牛奶箱搭建了楼梯,测量了楼梯的长宽,用工具将楼梯分开,孩子们顺利地搭建了每一层楼梯,效果良好。

教师分析

在搭建楼梯时,孩子们发现使用增减、测量、延伸和堆叠的方法有不同的意义。他们发现地板无法支撑积木,所以他们选择用牛奶箱来搭建楼梯。然而,当他们发现如何将楼梯分开时,孩子们发现很难理解楼梯入口之间该怎么做。

针对这种情况,我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认识楼梯长度和宽度的起点,同时利用家长资源,允许孩子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孩子成功了。

04

文昌塔的顶怎么盖

文昌塔的塔身基本结构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封顶。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塔顶要用什么材料来搭?伊依觉得文昌塔的塔顶很像金字塔,把牛奶箱斜着放上去,用一根棍子把尖尖的塔顶撑直就可以搭起来。大家赞同伊依的想法,一起动手,把牛奶箱捡起来,往上搬。

在搭塔的过程中,孩子们很难搭出六边形的塔顶,他们往往会搭出四边形的塔顶,中间的木棍不稳定,经常会倒下,不仅搭不好塔顶,而且不美观,浪费时间。

看到孩子们有些沮丧,我提出开放式问题,并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大家讨论,青青便提出“用KT板剪出六个三角形,再用胶枪粘成六边形”的方法,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纸板进行演示,孩子们一起动手,有的用尺子量好,做了六边形的地板,有的做了三角形,裁剪好之后用胶枪粘在一起,做了六个不对称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是拼不成六边形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孩子们说起了用KT板搭建场地。

这次孩子们用三个牛奶箱测量了底边的长度,然后找了两根木棍测量了两边的长度,用笔剪了下来。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又测量又剪,但剪下来的还是不对称。于是我就找孩子们,用KT板做了塔顶。孩子们自己做了,然后用胶枪把我剪出来的三角形粘在他们之前搭建的三角形上,终于成功地做出了塔顶。

教师分析

搭建文昌塔的塔顶确实有一定难度,孩子们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于是我采用了平行演示的策略,在空间中靠近孩子们,用同样的材料一起完成这个项目。但我没有直接与孩子们互动,也没有参与他们的活动,而是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的搭建,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并在新的技能上取得突破。

文昌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具有特定的造型和风格,不仅历史悠久,更是怀集著名的历史古迹。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搭建文昌塔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这个活动主题便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除了提高搭建能力外,其他能力也在提高:

✦情感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在老师的鼓励、同伴的支持、家长的配合下,孩子们在搭建遇到困难时,通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尝试探索等方式不断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学习能力素质的提升。

✦在科学领域

幼儿在搭建楼梯、六边形、文昌塔塔顶时,也涵盖了一定的科学领域的目标和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在多方面迁移和运用了形状、数、量、对称等数学知识。可见,搭建活动与数学活动是可以自然融合的,教师在搭建活动中也需要注重数学经验的应用和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点击关闭
  • 客服QQ:

    744926664

    -------------------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