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目标的解读,有一句话强调了幼儿对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与发展是指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或在成人的指导下,获得数值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作为有准备的老师,我们引导儿童在户外搭建游戏中积累和运用核心数学经验。我们从分析儿童核心数学经验入手,引导儿童运用堆叠、围合、拼贴、造型等技巧,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通过对不同类型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游戏搭建,积累“集合分类”、“模式排序”、“计数”、“数字符号”、“计算”、“数量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空间定向”等核心数学经验,并将其迁移运用到搭建游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藏品分类
集合是具有一定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各种建筑材料由于形状、材质不同游戏搭建,自然形成不同的集合。在搭建游戏中,孩子会有意识地观察、比较积木的属性,根据自己的搭建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并根据不同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逐渐形成集合的概念。
比如,搭长桥。小李和小浩拿来一堆圆柱和长木板。小李把圆柱整齐地堆成几摞,小浩提醒他:“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边高,那边低。”接着,两个小朋友把圆柱摞在一起,用目测的方式不断调整圆柱的高度。“这些圆柱都是一样大小的,只要叠放的圆柱数量相同,它们的高度就一样!”他们把长木板平放在圆柱上当桥面,把圆柱侧放当车子。小李还拿来拱形积木和三角积木,放在长桥的一侧,搭成拱桥,再用长木板搭出斜坡,把两座不同高度的桥连接起来。
搭建结束后,孩子们在材料收纳上总是乱糟糟的,不仅收纳速度慢,而且整理的安全性和质量也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如何收纳材料、如何贴标签,并利用“集合分类”的数学经验,开始了整理积木的小动作。先把圆柱体、长木板收起来,避免不小心踩到而滑倒;把同类积木放在收纳柜里,方便找寻;从大到小依次摆放,这样更整齐……短短三天,孩子们参与了积木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的全过程,在比较、排序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集合的数学经验。
2. 模式排序
图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重复或递增的序列。儿童天生喜欢创造美丽的事物。他们在搭建游戏中不断创造各种图案,并利用规律的排列,使作品既美观又坚固。
比如,在搭建过程中,不断对比所用积木的数量、高度、长度、厚度,采用架空、间隔堆叠、规则排列等方法,不断调整积木之间的距离。“西西,你这边太矮了,需要再加一块小圆饼。”“这边太远了,需要往前面靠拢。”“把四个三角形放在最上面,它们之间的距离要一致。”在协作搭建时,孩子们互相提醒,力争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图案,具有美感。
幼儿对图案的认知是渐进的,包括从图案识别到图案复制、扩展、创造、变换的发展过程。他们展现的图案类型也是递进的,呈现出从重复图案到增量图案的渐进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在重复图案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图案能力的发展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包含增量图案、反映幼儿生活经历的建筑物照片,让幼儿先观察、识别图案,然后用积木搭建。随着幼儿对图案核心体验的提升,他们不断创造新的图案,从而提高搭建技能。
3. 数量、形状和空间关系
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数量、形状、空间等数学概念的学习机会,通过计数和记录一定形状的积木的个数和总量,初步了解积木个数、部分和总量的关系,体会数量守恒定律,理解积木中多元的空间关系。
例如,小泽和小睿搭了一个木屋,两个孩子在完成作品后,开始数短木板和三角积木的数量,并用“图形标记+数字”的方式记录。后来,小泽继续改进作品,在木屋前用短木板和柱子搭了一堵墙,完成后在记录纸上加上了用到的短木板的数量,并特别用图形符号说明:“16块短木板平叠起来等于一根柱子的高度。”小涵、小彤和小燕一起搭了一个大蛋糕,也用“图形标记+数字”的方式记录。
从幼儿的记录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不仅有自己不同的记录形式、不同的计数方法和数量统计,还在搭建过程中对比积木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宽度、高度等,还能创新性地利用不同积木的形状特点和数量关系,比如小泽在用短木板代替圆柱体搭建时,就发现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儿童搭建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核心数学经验。我们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科学家式的探索,帮助他们建立对积木数学性质的多维度探索,形成丰富的经验体系。一是生成主题式的探索活动,帮助儿童梳理零散的经验,让儿童充分感知积木的形状、厚度、长度、重量等不同性质,探索其精确的倍数关系,积累相应的数学经验;二是通过家校共育,引导家长在家中创设搭建区域,支持儿童随时随地搭建,用数学思维解决搭建问题。从“了解儿童在搭建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搭建,创造性地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我们发现,教师对儿童核心数学经验和核心素养的把握是促进儿童在搭建活动中发展核心数学经验的前提,儿童在搭建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其核心数学经验的发展水平。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聆听、判断和选择支持策略来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基于建构现场、基于数学渗透的师生互动学习过程。(来源:山东教育(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