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CJ活动,我们发现,海外市场厂商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已经不再是如何创新,而是把握和跟随行业大趋势,深挖头部厂商和产品的“成功因素”,并反哺到自身的产品中进行迭代。
一方面,海外游戏市场已经成为既有市场份额的争夺,立项、买流量、营销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全面的研发和发行经验,想要打造一款全新的产品实在是太难了。
另一方面,RPG、SLG等传统手游品类竞争过于激烈、投入过高,整体市场表现陷入“两难”。但在休闲化影响下,融合玩法成为大势所趋,中重度游戏受到青睐,超过半数产品转向混合变现,盈利呈现积极迹象。例如,截至2024年上半年,4399旗下《蘑菇英雄传》海外总收入已超过3.78亿美元。
综上所述,“变量”正在成为2024年游戏出海的新关键词,在这种变化之下,数据、排名、广告营销策略对出海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我们对全球营销测量与体验管理平台AppsFlyer于6月、7月相继发布的《2024年移动APP广告创意现状报告》和《2024年游戏APP营销现状报告CJ专版》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结合游戏从业者的反馈,选取游戏融合趋势、区域市场洞察、混合产品表现与广告留存、不同平台广告素材数据分析等几个关键信息与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出海企业提供价值。
Android优势凸显,“融合”与“变量”成为新关键词
后隐私时代,“逆全球化”几乎成为海外厂商的“共识”,多数人都会选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应对隐私政策下的诸多挑战。
因此,在2024年上半年,我们看到Android游戏产品的表现优于去年同期。从激活量来看,2024年Android游戏应用的总激活量和非自然激活(NOI)是2023年的2.3倍。上半年,两者同比增长3%。相比之下,iOS端的总激活量和NOI分别下降了9%和2%。
聚焦玩法层面,我们注意到“休闲化”玩法的融合已经成为新的主流趋势。所谓休闲化,有两大融合方向值得关注。一是得益于《终局之战:生存》今年3月破亿收入的带动(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月收入环比增长40%),大量中重度游戏开始通过加入小游戏/超休闲玩法来解决买流量、获取收入的问题。二是超休闲游戏也进入了“超去混合”阶段,玩法选择更多,开始向休闲产品靠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变现效果和变现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关键变化。
1. 变现效果:双平台IAP下滑,Android IAA增长,益智类游戏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iOS上的IAA下降了10%(超闯、赌博、角色扮演分别下降了19%、18%、4%),而Android上的IAA同比增长了12%,除了赌博(下降了)在上一年的增长之外,超休闲、益智、模拟类别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分别为14%、17%、11%。
纵观整个2024年上半年,两个平台的IAP总体呈下降趋势,Android下降15%,iOS下降35%。超休闲、RPG、模拟、博彩类游戏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呈下降趋势。只有消除类、解谜类、射击类游戏(iOS增长67%)还具有较强的赚钱能力,尤其是解谜类游戏,Android上的IAP收入增长了80%。
2. 变现模式:所有游戏品类走向混合化,混合型、超休闲型、中重度游戏数量激增
以往我们会直接把超休闲游戏称为 IAA 游戏,把 IAP 游戏称为中重度游戏。但在“休闲化”融合趋势的影响下,超休闲和中重度游戏都在向混合变现模式转变。根据 AppsFlyer 统计,2023 年第二季度,19% 的超休闲游戏采用了混合变现,而到了 2024 年第二季度,这一比例已激增至 26%。此外,RPG、SLG、射击游戏等游戏、中重度细分类别也采用了混合变现。游戏类别的增长率也在 7%-10% 之间(博彩和 RPG 类别增长了 10%)。
受混合变现和融合玩法影响,iOS和Android端激活量开始出现波动。聚焦各品类数据,超休闲产品iOS端下滑明显,总激活量和NOI均下滑15%,RPG、SLG等中重度游戏品类也拉低了iOS数据,二者总激活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6%和15%,NOI也分别下降25%和48%。
Android端的数据又是另一个“极点”。在《Monopoly Go》、《蘑菇英雄传》等几款爆款游戏的带动下,休闲游戏成为Android端的中流砥柱。游戏类、模拟类(激活量和NOI分别增长9%和22%)和射击类(激活量和NOI分别增长27%和33%)表现十分亮眼,尤其是游戏类,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9%和22%,总激活量增长了64%。此外,2024年第二季度,除了体育&赛车类游戏外,动作类、三消类、益智类、角色扮演类、模拟类、棋盘类等细分品类的总激活量均是Android端的三倍,这是从业者应该特别关注的。
当然,也有不少开发者关心 Google Play 的新隐私政策,对此,王伟博士向扬帆表示,经过与谷歌的多次沟通和问询,已经确定至少明年上半年 Google Play 的隐私政策将暂时维持不变,暂无发布计划,而 Google Play 在保证开发者权益的同时,也会调整隐私政策。因此,对于想要将 Android 作为重点分发渠道的厂商来说,这目前是一个利好信号。
此外,尽管报告中没有提及,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增长和发展也是开发者应该关注的趋势。特别是对于想要进入区域市场(如俄罗斯、中东等)的开发者,可以考虑将当地的第三方商店纳入分发和购买渠道。
墨西哥和印度值得关注,Android 和 iOS 的表现不同
iOS方面,聚焦区域市场,T1市场各游戏市场表现变化明显,美国市场依旧稳定,NOI环比增长1%,欧洲英国、德国表现同样出色,NOI分别为1.3、1.7,日本、韩国游戏市场激活数出现下滑,分别环比下降11%、39%。
新兴市场中,多数地区变化较为平稳,仅墨西哥NOI飙升21%,成为值得关注的黑马。
Android 端,无论是 T1 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游戏应用整体走势都向好,其中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尤其是菲律宾、印尼、日本三国,NOI 增幅分别达到 26%、13%、14%。此外手游开发,印度 NOI 也稳步上升,涨幅达 2%,值得关注。
AIGC改变广告量营销,新隐私政策影响减弱
正如我们在开篇提到的,在后隐私时代,大多数人会选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应对隐私政策下的诸多挑战。在广告和购买流量方面尤其如此。
显然,游戏厂商会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玩法、受众群体等因素,进行素材的创作、广告类型的选择、细分市场的选取、买量渠道的选择。新隐私政策的影响,导致买量营销的预算迅速增加。根据AppsFlyer的调查,2%的广告素材消耗了68%的营销预算,而接近90%的广告预算都集中在10%的素材版本上。这意味着游戏厂商通常需要测试50个版本的素材,才能做出一个爆款广告。
不过好消息是,在AIGC的推动下,广告创意、素材优化、广告落地、投放方式、广告互动等环节都发生了细粒度的改变,基于这种粒度的分析,爆炸式增长的AppsFlyer数据显示,广告素材已经成为广告平台最重要的第一方数据。
在《2024 年移动应用广告创意现状报告》中,AppsFlyer 通过对 22 万个创意版本、2000 个游戏和非游戏应用以及 7.2 亿次非自然激活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几个关键发现。关键见解:
1、变化为王,高效材料需要不断迭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利用AI进行细粒度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命中物料的概率;
3、根据市场、产品类型等合理设定IPM目标;
4.在IPM和留存率之间找到平衡点;
5.根据平台选择素材手游开发,不要指望跨平台。
从数据上看,超休闲游戏的IPM(每千次展示激活)最高,每千次展示可带来47.6次激活,而RPG游戏只能带来3.1次激活。不过超休闲游戏变现水平较低,CPI较低,相对而言,赌博类、SLG的利润率更高。拓展到整个海外赛道,AIGC类应用的广告IPM普遍在5.1左右,拍照、视频类应用也有不错的表现,但娱乐类应用的IPM通常较低。
在广告平台、社交媒体、需求方平台等不同媒体渠道上,不同游戏品类的IPM表现也存在差异。在广告平台上,表现最好的前三类游戏品类为超休闲、动作、模拟。在社交媒体渠道上,表现最好的前三类游戏品类为:需求方平台前三类为超休闲、射击、益智,需求方平台前三类为模拟、竞技、博彩。整体来看,超休闲在IPM表现上更占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游戏和非游戏广告IPM分布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低效的非游戏素材IPM下降幅度较大,而游戏素材IPM分布较为均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材迭代和测试的重要性。这一策略同样可以运用在非游戏领域,然后不断迭代出爆款素材。相对而言,对于ARPU值较高的产品,提高CPI更为有利。
(IPM不同领域、不同版本的资料分布)
比如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过的,印度的NOI一直在稳步上升,而这一情况也和混合化、素材迭代的趋势息息相关。根据杨帆楚海的观察,得益于其较低的CPI,印度成为主要购买手游(超休闲及混合休闲产品)广告支出排名前10的国家,2024年上半年,印度购买手游数量约为2.1万款,尤其是合成产品,在印度市场平均发布时间为50.1天,远超其他市场。
(图:各国家/地区、品类、平台、媒体类型、广告类型的详细 CPI 数据,数据来源:AppsFlyer;表格由 Yangfanchuhai 创建)
其次,广告素材在不同平台、不同广告场景下的效果也存在差异。IPM数据显示,不含UGC的游戏广告效果比含UGC的广告高20%(广告平台+25%,DSP+15%)。含UGC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原生环境中表现最佳,游戏广告表现比不含UGC的广告高12%。在非游戏领域差距更大,高出22%。此外,动漫广告在游戏领域效果突出,非游戏领域真实场景的广告效果更佳。
所以总结一下,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对于广告类型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没有哪一种类型的素材是可以跨平台、跨赛道使用的,还是需要在不同平台做大量的测试,才能提升广告的影响力,达到效果。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同类型创意无法跨平台使用,但混合类型广告容易测试,容易产生爆款,可以大幅提升用户参与度。可以看出,无论何种广告类型,UGC 都是最佳广告效果的基石。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广告平台上,包含 UGC、动画和现实场景的游戏广告 30 天留存率最高,达到 6.01%。
结论
总体而言,无论是在产品本身的潮流紧跟,还是在营销端下功夫,海外厂商都可以利用数据测量来增加对变量的掌控权重。